
共享充电宝企业最开始入驻商家时的道路并不平坦,大多数商家认为,共享充电宝不能使店里客流量增加,自己还需要承担充电、设备管理的成本和风险。 为了成功入驻商家,不少共享充电宝企业的地推人员都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商家固定的分成。 《商界》记者经调查后发现,市场上大部分的商家享受的都是50%的分成,分成一般采用月结的形式。另外,商家得到的具体分成数量与其地理位置和人流量成正比,从几十块到几万不等。每月有固定的分成过后,商家就愿意承担入驻带来的成本和风险。 据某个共享充电宝企业的华南大区总经理透露,酒吧、KTV、洗浴中心,就如战争年代占据优势地理位置的城池一般,成为各个诸侯眼中的必争之地。 在各个共享充电宝企业眼中,这些具有人流量大、地理位置好的商家就是一块肥肉,为了入驻这些商家,共享充电宝企业会主动提高商家分成,甚至缴纳高额入场费。 当然这些场景中的共享充电宝也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收入,只是扣除给予商家50%~70%的分成和基本的销售成本、折旧成本、人工成本以后,回本会十分缓慢。 另外,在行业刚刚兴起时,为了跑马圈地争夺消费者,共享充电宝企业之间就经历了不少恶战。 像街电就推出过全国免费充电4天“一分钱都不要”的活动;小电在上线初期,为全面推广,便做了长达3个月“微信支付1分钱充电1小时”的拉新活动;在小电之前,怪兽充电就做过“支付宝支付1分钱充电1小时”的优惠活动。 共享充电宝企业不仅要花费高昂的运营成本抢占市场份额,还要承担后期技术升级、维护管理和充电宝本身的替换迭代的成本。 收益与支出不成正比,亏损的洞犹如深渊,只会越来越大。而这个洞,只有通过提高用户端的租赁费用来填补。 天花板到顶
2017年,快要倒闭的雨伞厂、篮球厂、服装厂,只要有了“共享”这道救命符,厂房的库存就都变成了经济——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发展迅猛,ofo一夜之间席卷全国,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和共享雨伞等概念进入用户的视野。 经历三年的市场更迭,共享单车行业戏剧性落幕,大多数共享项目都偃旗息鼓,只有当时不被看好的共享充电宝一枝独秀地活了下来。与共享单车比,其优势在于供应链与运营成本不高,无需占用公众用地,损耗率低,制造成本低,这都是它能够生存的重要条件。 从押金租赁转为信用租赁,共享充电宝在餐厅、商场、地铁站、火车站、机场到酒店、KTV、网吧、洗浴中心等场所不断渗透。基本上已经覆盖了用户移动出行、逛街、餐饮、娱乐休闲等诸多场景,随着覆盖范围的扩大,共享充电宝逐渐被打上“刚需”的标签
|